一年前,小白意外遭遇了“癌症”。本来只是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下,结果却出乎意料,癌症标志指标超标上百倍。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也算健康,吃得下睡得着还能到处蹦跶,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人猝不及防。
熟识的医生看了报告,建议马上住院手术。小白还天真又惴惴不安地问:手术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她直接实话实说:这个时候考虑的应该是生存而不是生活!
那段时间,感觉人生突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常常会想:为什么会轮到自己?
后来,小白因为不太愿意接受这个现实,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各大医院辗转,幸运的是,最后确诊只是普通的炎症,吃药挂水以后就慢慢恢复了。
但是,人生中经历过这样一段非常时期,让小白反思了活着的意义与价值,意识到自己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无谓的事,而很多真正想做的事,却总是拖延着,觉得来日方长。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我们永远也不知道。
以前总是抱着老思想,觉得想那些太晦气了,哪来那么多的意外啊。经历过这么一次,又觉得有些问题不是逃避了就不会发生了。万一有一天,不想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也要防患于未然。
所以,今天小白想来和大家聊聊关于保险的那些事。
保险都是骗人的?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认为的。
买保险干嘛呀,生病有社保,重病难愈我就不治了,不要连累家人,干脆周游世界去!如果真的意外身亡,还要钱来干嘛?
慢慢地我想通了,其实保险不是为了避祸,该来的总是会来的,我们要做的是面对。我以前想的“治不好就不治了,周游世界去”,愿望很美好,可是不现实。我们有家人有朋友,生病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安慰和陪伴,有些病痛使得身体受损,根本无法自由行动。所以,保险是一份保障,我们不需要拿命去赌,而是需要面对一切的勇气和底气。买保险,其实是在规划自己的未来。
花了钱当然不想被当成了韭菜,买的时候说得好好的,实际兑付的时候,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好生气!
静下来想想,保险公司又不是慈善机构,所以理所当然地要把盈利放在首位。保险理赔讲究有理有据,就好像法律条文,都有条条框框(买的时候可要看清楚啊!),这是很现实的,并不讲究人情与人道。
那么保险公司盈利的模式是什么呢?肯定不是靠拒赔啦,当然,能不赔是最好的。
其实,保险公司有三个利润来源:死差、利差、费差。
死差
也就是理论计算出的理赔数额,和现实理赔的差价。
保险产品在定价时,已经根据发病率、死亡率等大数据,由精算师估算可能发生的理赔几率和费用。
这叫做预期死亡率,他们心中早有预算。
简单解释一下:比如预算是100人中有7人需要理赔,实际上只有5人发生理赔,那么少发生的2个人所交的保费就是收益,叫死差益。如果实际是10人发生理赔,多赔的部分就是死差损。
预期死亡率与保险产品的缴费金额挂钩,甚至与保险产品的停售和续保也有关联。
利差
打个比方,我们购买一份重疾险,每年交保费3000,保险公司会拿这笔钱去做理财投资。投资的金额减去保险公司支付给保户的保单价值的利息,保险公司挣得,就是这个利差。
利差,才是保险公司盈利的关键。
费差
费差指的是保险公司预计的运营管理费用与实际运营费用差生的差异。
比如开发、推行一款寿险预计需要100万的费用,但是最后只付出了80万费用,那么省下来的这20万,就是费差益,如果付了110万,那么就是费差损。
这三差之和就是保险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反正,赚钱的肯定是他们,我们呢就是花钱换取保障,也算是双赢了。
保险公司可以信任吗?我要买保险,当然会担心,保险公司会不会倒闭啊?别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那可就欲哭无泪啦。
于是,小白特意查了一下,原来,保险公司准入条件相当苛刻,即使是小公司都有非常牛的资金和背景,可不是随便完成个小目标就能成立的。
另外,有银保监负责监管各保险公司。
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每季度都要公布偿付能力的信息,看看保险公司的运行情况。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说明一家公司的的破产概率越低。
以偿付能力充足率 100 为例,专业解释是:未来一年这家保险公司破产的概率小于0.05%,这概率可以说是极低了。
综合偿付能力低于 120% 的公司,就已经要被保监会列为非现场检查的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关注了。
所以,一般保险公司都会严防死守这条线。
还有一个就是责任准备金机制:从每一笔保费中提取一定金额的准备金,保证保单有钱赔。
总之,监管的条款非常多,就不一一拿出来说了,总之就是,完全不用担心出现赔付不出的情况。
这样捋了一下,小白就放心了,原来保险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都是骗人的。接下去,小白还会再来和大家分享如何投保等问题噢。